【最新】數位轉型是什麼?成功企業都在做! 3 大階段 4 大步驟一次搞懂

在當今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,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市場競爭,更源於技術的快速演進與顧客行為的多變性。

根據《天下雜誌》與瑞士洛桑管理學院調查中心於 2020 年合作的全球數位轉型調查--針對瑞士、瑞典與台灣 3 國約 1,500 位企業決策者的研究顯示,新冠疫情期間,那些未將數位轉型納入正規商業整體策略的公司,承受更高的營運風險,甚至導致營運中斷或市場淘汰的情況。

許多未及時規劃或將其視為次要計畫的企業,往往在遭遇外部衝擊(如疫情、產業顛覆、消費者行為改變)時,缺乏足夠的數據反應能力與營運韌性,導致營收驟降、組織效率失衡,甚至喪失市場存續的基本條件(Fitzgerald et al., 2013)。這表明數位轉型已成為企業競爭力與市場存續的基本條件。透過靈活的技術應用與以顧客為中心的流程再造,企業能有效應對不確定性,開拓新的商業價值。

什麼是數位轉型?快速看懂「數位化」與「數位轉型」差異

數位轉型(Digital Transformation),簡單來說,就是企業全面性地運用現代數位科技人工智能的導入,從而改造企業組織、營運流程及商業模式。

很多人以為「數位化」就是數位轉型,事實上,數位化只是數位轉型的一部分:數位化比較像是把紙本流程電子化,例如,過去用手寫的報表現在改用 Excel 製作,這只是工具的更新。但數位轉型則更深層次,它關乎於從根本思考並建構整個企業的運作邏輯與商模,其影響力是策略性全面性的。

數位轉型的效益與重要性

數位轉型為何必要?企業推動數位轉型的目的是什麼?儘管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,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數位轉型所帶來的效益。

  1. 流程效率提升
     數位轉型透過科技創新,有效縮短工作流程時間。以日常合約簽署為例,傳統簽約方式須透過紙本文件郵寄往返,不僅耗時且成本高昂。數位轉型後,電子簽署技術的導入,使簽署流程更快速,同時也更環保。

    此外,根據研究指出,企業透過數位化自動化流程可提高約 40% 的工作效率,進一步證實了流程數位化的重要性。

  2. 品質管理提升
     數位轉型有助於企業實現標準化的生產與服務流程。人力操作過程中難免發生疏忽或誤差,透過數位工具建立標準作業程序(SOP),能確保每次作業皆穩定且精確。學術研究亦指出,流程數位化能有效降低人為錯誤率,顯著提升企業整體品質控制能力。

  3. 市場敏捷性
     市場環境瞬息萬變,消費者需求不斷演進,企業若無法及時調整經營策略,將可能面臨淘汰風險。例如過去的Yahoo奇摩、Nokia手機等產業龍頭,由於未能迅速回應市場變化,最終遭到Google與iPhone等新競爭者取代。

    學術界將此現象描述為「創新者的困境」(Innovator's Dilemma),強調企業應持續透過數位轉型來提高自身市場適應能力,以避免被新興技術顛覆。

  4. 大數據洞察客戶需求
     數位轉型核心之一即為善用大數據技術。企業透過數位化工具,可有效蒐集、整理及分析大量顧客行為數據,描繪精準客戶輪廓,進一步洞察並滿足潛在市場需求。企業善用大數據能顯著提升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,進而增加企業競爭優勢,達成持續成長的目標。

綜上所述,數位轉型不僅是企業面對現代商業環境挑戰的重要策略,更是提升效率、穩定品質、迅速回應市場需求,以及深入了解顧客的有效方法,值得所有企業重視與推行。

數位轉型的 3 大階段與 4 大核心構面

 數位轉型的 3 大階段

  1. 數位化(Digitization)

定義:將傳統的實體資料或流程「轉換為數位格式」
例子:紙本表單改為線上表單、實體文件掃描存入雲端
重點:改善效率、降低成本

  1. 數位優化(Digitalization)

定義:以數位工具「優化業務流程」,提升工作流、服務或顧客體驗
例子:導入CRM管理客戶、使用LINE自動化客服、GOSU 行銷自動化工具
重點:提升效率與體驗,建立數據驅動的基礎


   3.數位轉型(Digital Transformation)

定義:從策略、組織、文化到商業模式的全面轉型

例子:推出純線上新業務、建立數據驅動決策架構、組織敏捷化

重點:重塑企業競爭力,擁抱新商業模式,殺出產品新藍海,實現營收成長突破

   

 數位轉型的 4 大核心構面

1. 顧客體驗優化(Customer Experience)
透過用戶旅程設計、全通路整合、個人化推薦、互動即時性(如 LINE OA、GOSU 聊天機器人),強化與顧客的連結,提升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

2. 營運、作業流程自動化(Operational Process)
自動化、效率提升、跨部門整合與數位工具導入(如 ERP、RPA、GOSU BAR),簡化重複性工作(如客服自動回覆、進銷存管理系統),減少人為錯誤、提高生產力

3. 商業模式創新(Business Model)
發展訂閱制、平台化策略、資料變現......等新營收模式,突破原有市場限制,創造新價值

4. 組織文化與人才轉型(Organizational Culture & Talent)
員工數位素養提升、敏捷工作方式、跨域人才培育,建立數據導向與敏捷決策的企業文化,打破部門本位思維。推動公司整體的文化變革,實現永續轉型

企業操作數位轉型的實際路徑:從診斷到執行的 4 個步驟

Step 1:現況診斷與目標設定

轉型的起點在於深入了解企業現況,並明確策略目標。透過數位成熟度評估模型(如顧問提供的結構化診斷工具),企業可識別核心痛點(如成本過高、顧客流失率高)與數位化機會。

關鍵在於設定具體、可量化的 KPI,例如:

  • 提升 15% 線上成交率。

  • 降低 20% 客服人力成本。

  • 提高 10% 用戶回訪率。

 實務案例:某零售企業診斷發現客服回應時間過長,設定目標為「導入 LINE OA+GOSU BAR 自動化後,回應時間縮短 30%」。 

建議:與專業顧問合作,進行跨部門訪談與數據分析,制定客製化轉型藍圖,確保優先數位化的流程與企業願景對齊。

Step 2:策略擬定與工具選擇

在診斷結果後,企業需制定轉型策略並選擇合適的數位工具。工具選型應考量整合能力、介面友善度。例如:

中小企業:選擇 Anyong FinTech 的 GOSU BAR,快速部署聊天機器人與分眾行銷,適合高頻互動場景(如 foodpanda)。

評估標準

整合性:工具是否與現有系統(如 CRM、ERP)無縫串接?
易用性:是否像 GOSU BAR 具備 No Code 特性,降低員工學習門檻?
在地化:是否支援 LINE OA 等台灣主流平台?

建議:與顧問共同評估工具的 ROI,優先試點高影響、低複雜度的應用(如 GOSU BAR 的客服自動化),並預留擴展空間。

Step 3:試點迭代+團隊培訓與流程上線

技術導入的成功取決於組織的準備度與執行力。數位轉型不僅需要 Step 2 合適的工具,更需要員工的數位思維,以及與流程的系統性整合。

企業需透過系統性計畫,培養員工對數位工具的操作能力,並灌輸數據驅動的決策文化。

最重要的一點是,同時製作標準作業流程(SOP)確保試點項目的順利上線與迭代優化。

對中小企業而言,快速試點與迭代是關鍵,透過小規模應用驗證成效,也能在不確定性中降低風險並加速轉型進程。

  • 培訓重點:教育員工使用工具(如 GOSU BAR 的聊天機器人設定),並灌輸數據驅動決策文化。

  • 流程上線:從單一部門試點開始,確認成效後推廣至全組織。 

實務案例:某餐飲集團培訓 50 名員工使用 GOSU BAR,於 3 個月內完成集點活動上線,提升 15% 會員黏著度。

 建議:顧問可提供客製化培訓課程與 SOP 模板,確保員工快速上手,並透過模擬測試降低上線風險。

Step 4:持續優化與數據追蹤

數位轉型是動態過程,透過數據分析與迭代優化策略。企業應利用工具的視覺化報表(如 GOSU BAR 的互動數據報表,追蹤用戶行為,進行 A/B 測試,並根據結果微調策略。

  • 關鍵指標
    用戶互動率:如 LINE OA 訊息開啟率提升 20%。
    轉換率:如優惠券兌換率提高 15%。
    營運效率:如客服自動化後,平均處理時間縮短 30%。

  • 迭代路徑:根據數據洞察調整行銷活動或流程,例如優化關鍵字回覆以提升顧客滿意度。

 實務案例:某零售品牌使用報表分析,發現夜間推送效果最佳,調整策略後轉換率提升 10%。 

建議:與顧問合作建立數據看板,定期檢視 KPI,確保策略與市場需求同步,並透過 AI 工具預測顧客行為,實現長期 ROI。

數位轉型非一招打天下:你的產業,該如何聰明轉型?

不同產業的轉型路徑因商業模式、應用場景而異,企業應根據自身特質選擇適配工具與策略:

  • 零售業:結合電子商務與高端數據分析,打造全渠道體驗。例如,透過 gosu bar 貼標精準分眾,與後台的數據報表統計分析,實現個人化行銷,提升 15% 線上銷售。

  • 金融業:自動化理財顧問、AI 驅動風險評估與行動服務。又或是提供即時外幣匯率查詢、理財小測驗與即時股票及加密貨幣走勢圖,為使用者打造一站式理財資訊與操作平台。

成功案例:股票走勢 LINE 上輕鬆看!投資必備工具:旺旺 der 金融通的即時股票資訊

  • 傳統製造業:利用自動化生產系統與 IoT 優化供應鏈。例如,導入智慧製造平台,使生產效率提升 25% 並減少 10% 庫存浪費。

  • 醫藥業:可應用遠距醫療與數據分析提升病患體驗。
    成功案例:醫藥產業數位轉型這樣做, 讓營運效率再升級

  • 餐飲:餐飲業可透過  GOSU BAR 實現 Line OA 一站式微型官網的商品販賣與行銷,或是進行會員管理與集點活動。

從小處著手,邁向成功轉型

數位轉型的成功不在於昂貴工具,而在於企業擁抱變革的決心與執行力。

從單一高影響流程開始(如客服自動化或行銷分眾),搭配專業顧問的診斷與策略指引,企業能快速驗證成效並穩健擴展。


在地化優勢:台灣企業可利用 LINE OA 的高滲透率(超過 80%),結合 GOSU BAR 的 No Code 平台,快速部署數位化解決方案。

如何判斷數位轉型成效

數位轉型的成效評估不是單一維度的指標,而是需要從策略目標、營運效率、顧客體驗與數據驅動決策等面向進行全面檢視。以下是判斷數位轉型成效的 4 大核心框架,結合量化的關鍵績效指標(KPI)與質化反饋,確保企業能精準衡量轉型成果。

 1. 策略目標實現程度

數位轉型的核心在於服務企業的長期策略目標,無論是提升市場競爭力、拓展新收入來源或優化內部流程。成效判斷應聚焦於轉型是否與企業願景對齊,並實現具體的商業成果。

KPI 範例:

  • 收入成長:數位化產品或服務(如電商平台、LINE OA 行銷)是否帶來 10%-20% 的年收入增長?

  • 市場滲透率:新市場或客群的拓展率,例如透過數位行銷新增 15% 的客戶基礎。

  • 投資報酬率(ROI):數位轉型項目的 ROI,例如導入 CRM 系統後,客戶終身價值(CLV)提升了多少比例。

質化評估:

  • 企業高層是否認同數位轉型對策略目標的貢獻?

  • 跨部門協作是否因數位工具(如雲端協作平台)而更順暢?

建議:

  • 在轉型初期,與企業高層共同定義 3-5 個具體、可量化的策略目標,如「一年內提升 10% 線上銷售」。

  • 每季檢視目標達成率,透過策略對話調整優先順序,確保轉型方向與市場需求同步。

2. 營運效率提升

數位轉型應顯著提升內部流程效率,減少資源浪費並加速決策流程。成功的轉型會讓企業更敏捷,能快速回應市場變化。

KPI 範例:

  • 流程自動化率:如導入 RPA 後,財務報表處理時間縮短 30%。

  • 員工生產力:ERP 系統導入後,平均每人處理訂單數提升 20%。

  • 錯誤率降低:數位化流程(如庫存管理)使錯誤率下降 15%。

質化評估:

  • 員工是否感受到流程簡化?客服負擔是否減輕?

  • 部門間數據孤島是否打破?行銷與銷售是否實現即時共享?

建議:

  • 從單一流程(如客服自動化)試點,快速驗證後再擴大應用。

  • 搭配顧問流程診斷工具(如 BPMN 流程圖),找出瓶頸優先解決。

 3. 顧客體驗優化

數位轉型的價值之一是提升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,透過個人化、即時化與無縫體驗增強品牌競爭力。

KPI 範例:

  • 顧客滿意度(CSAT):LINE 機器人導入後,CSAT 分數提升 10 分。

  • 淨推薦分數(NPS):轉型後提升 15%。

  • 回購率:透過分眾推播,回購率提升 20%。

質化評估:

  • 顧客是否覺得使用更方便?投訴率是否下降?

顧問建議:

  • 分析顧客旅程,優先優化高影響接觸點(如結帳流程)。

  • 搭配 GOSU BAR 或 MAAC 等工具強化個人化行銷。

  • 定期調查 NPS 與顧客意見回饋。

 4. 數據驅動決策能力

數位轉型的終極目標是讓組織轉型為數據驅動型企業,能更精準決策與預測市場趨勢。

KPI 範例:

  • 數據應用率:決策中 70% 以上依據數據分析。

  • AI 預測準確度:行為預測誤差降低 15%。

  • 數據整合率:CRM 與 ERP 整合率達 80%。

質化評估:

  • 管理層是否能即時取得關鍵數據?

  • 前線人員是否已習慣使用數據決策?

建議:

  • 導入像 GOSU BAR 貼標、數據分析,或是串聯 Power BI 等看板系統,視覺化資料。

  • 制定數據治理與教育計畫,建立企業數據素養。

數位轉型成功的關鍵

在數位轉型的實務經驗中,我們深知數位轉型的成功,從來不是靠導入哪一套軟體或平台就能實現。真正的關鍵,在於企業是否具備「擁抱變革、持續進化」的文化動能,並能將數位策略有效轉化為可落地的營運成果。

企業需要建立一種新型態的經營思維:以顧客為中心、以數據為基礎、以實驗為日常。這樣的文化,讓數位工具成為推進業務成長的助力,更能讓組織本身具備「高韌性」與「自我優化」的能力。

GOSU 作為數位轉型專家品牌,建議企業不妨從以下 3 個層次著手:

  1. 策略落地:由高層明確定義轉型願景,並將其轉化為各部門的日常行動計畫與資源配置原則。

  2. 流程試點:從單一高回報流程開始(如客服自動化、行銷再行銷),驗證數位效益並逐步擴展。

  3. 文化內化:透過制度、溝通與獎勵機制,強化員工對轉型的認同與參與,讓創新成為組織的日常節奏。

3 大關鍵動能,驅動成功轉型:

  1. 文化與領導力: 高層主動推動,讓全員參與形成共識。

  2. 敏捷導入試點: 從小處著手,快速驗證價值、調整方向。

  3. 搭配專業顧問與工具支持: 善用外部專業協助,避免資源措置與策略偏差。

每家企業的數位轉型路徑不盡相同,成功的關鍵不在「轉得快」,而是「轉得穩、轉得對」。選對切入點、導入對的工具、與對的夥伴攜手,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組織的數位成長路徑。

企業新思維的起點——數位轉型,即是前瞻性危機管理

投資巨擘華倫·巴菲特曾以「當潮水退去,才知道誰沒穿褲子」一語,精闢揭示了企業在面對外部變局時,缺乏應變能力將無所遁形。這句話完美闡釋了當代企業面臨的挑戰,也點出了數位轉型作為一種前瞻性危機管理的重要性

從供應鏈中斷、消費者行為驟變,到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,這些外部風險不斷考驗著企業的韌性。數位轉型不應被視為單純的技術導入,而是一種主動預備、化被動為主動的戰略佈局唯有那些能擁抱數位工具與思維的企業,才能在混沌中理出頭緒,從困境中找到商機

數位轉型的真諦,不在於部署了多少尖端工具,而是企業能否真正建立起持續變革與學習的組織能力。數位科技固然是強大的推進器,但真正驅動企業向前的是其內部根深柢固的文化與決策思維

當企業能從過往的僵化流程和層級管理,轉變為數據驅動、以用戶為中心、並實行敏捷迭代的運營模式時,便能逐步培養出自我進化的能力。這不僅是一次性的轉型專案,更是一種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持續準備。這樣的組織,才能在市場劇變下維持高度彈性與創新,立於不敗之地。

成功案例
婚顧業數位轉型首選,打造高互動婚禮體驗
醫藥產業數位轉型這樣做, 讓營運效率再升級

icon_BackToTop